*本文章分兩部分:前半段(一)講述創傷的評估;後半段(二)則說明治療所需的時間。
展開一段治療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,對於走到治療室的人,我都由衷敬佩;想起自己雖然是治療師,要走入治療室,也猶豫非常久,要不是為了精進自己、或體驗自己要給予他者的治療方法,我或許還要拖延非常非常久,才能讓自己剖開內在,淌著血依賴另一個人。
所有走入治療的人,不外乎想到「要做多久?」,那意味著我要多久才好?症狀還會糾纏我到什麼時候?當然也或許包含我上述說的,我得這麼狼狽地靠著另一個人類多久?這是遭逢人際創傷的倖存者,最難以忍受的事情。
我建議可以用兩個向度去評估:受創事件大小 與 創傷影響層面,也就是病毒多毒、和感染到哪些器官?前者不一定能推估後者,事件大小有一些客觀的評估標準,但造成一個人的主觀痛苦(心理陰影面積),會因為非常多因素而有差異,譬如這個人生命中有沒有足夠多美好的經驗和資源、有一些貴人、好人有力的奧援嗎?生來帶有某些天賦或詛咒嗎?宗教在心底撐腰嗎?受傷時有人陪伴一起舔舐傷口嗎?事件當下會不會是屋漏偏逢連夜雨?就像COVID碰上原本就有的慢性病會變得很致命。有些人會以客觀事件大小,去評斷一個人的反應太大,我想是缺少了上述的考量。有些時候,童年飽受忽略創傷的人,也會這樣對待自己的情緒,「我這種傷比起很多人,算得上什麼?」,這種內外交相賊的虐待,反而讓應該宣洩的創傷,被壓抑著、化為沉痾。
受創事件大小:可照下列表格評估,若各向度較偏向右邊,通常越嚴重。
次數 | 單次 | 多次(複雜性創傷CPTSD) |
---|---|---|
加害者 | 非人類(天災、地震、颱風、交通意外) | 陌生人/熟人 |
受創年紀 | 大 | 小(尤其15歲以前) |
身體涉及程度 (創傷對身體的壓迫、對界線的破壞程度。ex. 性與暴力帶給身體的壓迫就比其他創傷多) | 小 | 大 |
當下有無資源 (包括經濟、性格特質、人際關係、信仰等等) | 有 | 無 |
也可以藉由童年經驗量表(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)評估過去創傷程度
ACE若大於3分,代表在成年之前,生命中的傷比較多、資源比較少,有更高機會影響人的各種層面,治療師們也會比較慎重評估複雜性創傷的影響。
2. 創傷影響層面:粗略分為三層
創傷事件 | 影響層面 | 說明 |
---|---|---|
輕 | 生理心理 | 戰鬥/逃跑/凍結 |
中 | 人際 | 戰鬥:面對關係中的不安,用憤怒和控制處理關係。 逃跑:過度努力使自己完美;藉此迴避了對自己是否值得被愛的不安。 凍結:習慣隱形,藏在自己的內在世界中,避免與人連結。 討好:鮮少展現真正的自己,滿足、照顧別人。避免真正的投入與失望。 |
重 | 依附 | 焦慮:害怕被丟棄,讓自己滿足照顧者,確認被愛,換到安全感。 逃避:被忽略長大,只靠自己,降低對他人的需求。 混亂:受過暴力或不一致的照顧,人類都讓其感到恐懼,因此在關係中帶著害怕與所有人來往。有時看來像是害怕被丟棄、有時害怕被靠近。 |
最基本的層面是創傷會衝擊身體,所以會引起戰鬥、逃跑、和凍結的生物本能;再多一些會影響人際模式;從幼年開始的創傷,則會影響到和照顧者、親密伴侶的依附關係。上述的應對策略其實都是合理的因應,要怎麼活著是個人抉擇,是自由的。但當一個人只能僵化地採用某些策略;加上那些策略在他的生活中有適應困難(譬如讓自己、或重要的人痛苦),才會需要協助和調整
Image by nathalieburblis from Pixabay
藉此,要特別為一些創傷反應說話,創傷會衝擊身體,面對極端恐懼的事情,我們會有戰鬥和逃跑反應,讓自己活下去;但萬一現場根本不可能戰和逃,許多暴力與性等創傷場面,戰逃可能會失去生命,人就會僵住、嚇到,像被車燈照到的鹿,在人際關係中,可能也會啟動討好狀態,讓自己活下去。凍結和討好,是人類活下去的本能,那是必要、也是不得不;並非我們選擇不作為、或喜歡被這麼對待。
下一篇,延續上述的評估,會給予一些對應的算式,思考自己究竟需要多少時間、資源,去完成自己的創傷之旅。
Comments